奶粉Q&A-牛奶錯誤的謠言?

10/24/2019

在「牛奶,謊言與內幕」一書中,作者提出了許多與我們平常認知相左的意見,經公司營養師分析及整理,提供以下內容供消費者們參考:

 

資料整理:佑爾康營養師

文章中許多引述的來源並不完整,斷章取義的擷取某些結論且無清楚告知結論依據的實際條件為何,離譜的是還把少數的特殊現象渲染成普遍存在狀況,除了容易造成資訊的偏頗認知之外,參考價值更有待商確,此舉更造成許多專業人仕的嚴重抗議及嚴正指證。

 

地球上的人口數已突破70億大關,在考量讓大多數人能夠實現營養均衡及維持良好健康的目標之下,營養學家積極提出生命期的營養建議以作為必要的營養手段,【世界衛生組織】就明確指出,奶類是豐富鈣質的來源,奶類能提供蛋白質、維生素A、維生素B1、維生素B12及鋅等豐富營養素。台灣每日飲食指南也建議每人每日應攝取1.5-2杯低脂乳品。因此我們有必要扼止這些錯誤傳遞的觀念,因為這些可能會導致某些人放棄攝取奶類作為主要鈣質來源,造成更加嚴重的健康問題。

 

基於對每個人健康的一份照顧責任,我們必須有義務的導正『牛奶、優酪乳的真相』及其他類似發表文章中那些誇張誤導處,經參考佐證資料及專業單位所發表的言論,彙整說明如下:

 

以下內容引述自中華民國乳業協會秘書長陳榮泰

2011年8月,英國科學家珍.普蘭特(JanePlant)「乳癌與牛奶」(晨星出版社)一書,將牛乳與乳癌作不當之連結,造成牛乳的負面形象,由於書籍或網路的負面言論影響消費者對於牛乳信心的言論層出不窮。

有感於此,本會(中華民國乳業協會)特致上坊間相關書籍於本會施宗雄理事長(東海大學榮譽教授)、林慶文顧問(台灣大學名譽教授)、吳安財顧問(前農林廳畜牧科長)、鄭長義顧問(屏東科技大學畜產系名譽教授)、陳炳輝理事(輔仁大學醫學院基礎醫學研究所所長)、徐濟泰理事(台灣大學動物科學系教授),及范揚廣常務監事(中興大學動物科學系教授)等專家,期針對書中內容提出可反駁之論點加以澄清,避免牛奶負面相關疑慮持續擴大。除前述「乳癌與牛奶」一書外,亦包括2007年由法國記者蒂埃里.蘇卡(Thierry Souccar)所出的「牛奶,謊言與內幕」,及同年日裔美籍醫師新谷弘實(Hiromi Shinya)撰述的「不生病的生活」。本會將蒐集相關回應,另擇管道及場合陸續發表。

2007年出版的「牛奶,謊言與內幕」與「不生病的生活」兩書主要都是用來催毀牛乳健康形象、在在影響牛乳的消費,尤其是這兩書的作者,前者為記者、後者是醫生,都是社會上有顯赫的人物,他們所提出的論點,影響消費者信心甚鉅。幸而,「牛奶,謊言與內幕」已被美國德州農工大學動物科學系博士、專長機能性食品、生理生化與細胞及生物技術著長,現任宜蘭大學動物科學系及生物技術研究所教授吳輔祐,在他的鳳頭蒼鷹部落格提出多個謬誤,並一一加以更正。而「不生病的生活」亦被美國密西根韋恩州立大學生理學博士、曾獲國科會傑出研究獎的前陽明大學生理學研究所所長潘震澤教授,在他的生理人生部落格(暫時關閉中.2015.1.15註)中提出重要論點,駁斥作者對於牛乳的偏頗言論。以下摘錄兩位教授相關的言論並加上個人的淺見,望能替台灣的乳業發聲,還給牛乳一個清白。

吳輔祐針對「牛奶,謊言與內幕」一書提到酪蛋白很難消化、乳牛吃的是加抗生素與生長激素的人工飼料、牛乳會誘發乳癌和前列腺癌,以及牛奶含IGF-I會加速腫瘤細胞生長等論點,一一提出反駁的論點。他強調,成人對牛奶的消化率達96.6%,不是如作者蒂埃里.蘇卡所說的很難消化;他亦認為書中提到乳牛吃的是加抗生素與生長激素的人工飼料的說法,過於偏頗與錯誤,因為台灣對於抗生素的使用管制很嚴格,生長激素亦是不被允許使用的。事實上,即使是以抗生素來治療乳房炎等疾病,酪農都會嚴格遵守停藥期,因為現行台灣的收乳情況是乳品工廠到戶收乳,是多家酪農戶的牛乳置於同一乳車中,一旦被驗出抗生素殘留,則整車牛乳全部不收,並會追出肇因的酪農負起全部賠償責任。況且如果牛乳含有抗生素,根本無法培養製造優酪乳的活菌,且會使牛的瘤胃中無法發生反芻作用。

此外,有關擠奶是母牛懷孕期,奶中含高量雌激素和黃體素,會誘發乳癌和前列腺癌的論點,吳輔祐說,血液中性激素會結合球蛋白,不會輕易跑到乳汁中,故說牛乳會誘發乳癌和前列腺癌具爭議性。至於牛奶含IGF-I,會加速腫瘤細胞生長(2011年牛乳與乳癌一書作者珍.普蘭特也是持此論調),吳輔祐反駁說,前段偏頗,後段錯誤,因為IGF-I(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type 1, 類胰島素生長因子第一型)是生長激素(rBGH)作用的介質,而生長激素促進肝細胞分泌IGF-I,再促進肌肉、骨骼等生長、減少脂肪堆積。而惟有注射生長激素的牛所分泌的奶才有較高量的IGF-I,但誠如前面所言,台灣的酪農根本就沒有使用生長激素,意味不可能會有高量的IGF-I。

據個人了解,生長激素注入乳牛體內可使乳牛分泌更多乳汁,最高甚至可增產20%,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從1993年開始允許在牛隻上使用,所以在美國的畜牧場普遍常用。但生長激素在台灣是不被允許的(如同瘦肉精,在有些國家的法令是比較鬆的,但在台灣同樣需零檢出),因此就算新谷弘實及珍.普蘭特的IGF-I會致癌的論點如果是對的,也只有在乳牛體內有注入生長激素的國家才成立,如果直接將牛乳與IGF-I及致癌三者直接畫上等號,則有失公允。

而「不生病的生活」,由打著全美首席胃腸科醫師」的招牌的新谷弘實醫師所著,該著作被翻譯成15國語言,引來關注,幸而,台灣旅美教授潘震澤亦跳出來加以澄清,他甚至認為新谷的很多論點─很不科學。例如新谷弘實認為牛奶是給牛犢喝的,不是給嬰兒、更不是給成人喝的,神經內分泌學專家潘震澤則認為,雌性哺乳動物製造的奶,是餵養新生命用的,其營養價值一向為人重視。另外,新谷認為均質化的牛奶是造成乳脂肪氧化是「生鏽的脂肪」,以及牛奶不容易消化、喝牛奶反而導致骨質疏鬆、喝牛奶造成小孩過敏來強調「牛奶對人體沒有任何好處」。潘震澤認為新谷的說法過於武斷,並引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研究報告表示,均質化反而降低了乳脂的氧化,使牛奶的風味更佳,他並從醫學文獻,從牛奶中吸收鈣仍是強化骨質的有效做法,骨折的成因還必須考慮生活飲食習慣、活動量及老人照護等因素,不能都歸罪於牛奶。

個人亦認為,新谷提到美國人喝很多牛奶,但美國人罹患骨質疏鬆比例很高,因此將骨質疏鬆與喝牛奶直接連結,卻忽略美國人是因肉類食用過多造成酸性體質,引起骨質疏鬆的論點,亦難免有以偏概全情況。

此外,現旅居美國、目前任職於奧克蘭大學的潘震澤教授2012年2月16日特E-mail本會針對「乳癌與牛乳」一書,提出個人的見解。他表示,原書已是十一年前舊書 (2007年有新版);國內出版界也真是飢不擇食,題材越聳動的書越感興趣,至於正確與否,並不在其考量之內。潘震澤並提到,該書作者號稱科學家,卻是患了乳癌的地質學家,以自力救濟的方式?研究?,得出奶製品致癌的結論;因此該書論據薄弱,得不到醫學主流的認可,亦屬必然。

潘震澤說,誰都曉得環境因子(包括飲食) 可致癌,但沒有哪個科學家敢斬釘截鐵地說,某種癌症就是由某種環境因子造成;因為除卻遺傳基因的因素不論,人之一生接觸的環境因子多不勝數,彼此之間以及與基因之間的互動頻繁,任誰也難以肯定。而從流行病學研究可以看出,西化飲食確實是乳癌(還包括大腸癌、攝護腺癌) 的風險因子之一,就算乳製品包括在內,絕對也只佔一小部分。潘震澤強調:「牛奶適量飲用,有利無害;但也不能因此把牛奶當水喝。事實上,所有食物都一樣:獨沽一味,或刻意不碰某種食材,都不是正確的飲食之道。」該論點可以為本文本人要表達的,下最好的註解。

感謝潘震澤博士及吳輔祐博士,就本身之專業,提出不平之鳴,亦直接替一路處於挨打、遭不白之冤的乳業,得以申張。

上一則 下一則